我國采用積溫來劃分溫度帶,將日平均氣溫連續≥10℃的天數叫生長期,把生長期內每天的平均氣溫累加起來,得到積溫。
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海拔、天氣狀況等因素,都會影響積溫的多少。根據積溫,劃分了五個溫度帶,每個溫度帶的耕作製度和作物種類分別為:
①熱帶。積溫≥8000℃,一年三熟,種植水稻、甘蔗、天然橡膠等;
②亞熱帶。積溫≥4500℃,一年兩到三熟,種植水稻、冬小麥、玉米、棉花、油菜等;
③暖溫帶。積溫≥3400℃,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種植冬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等;
④中溫帶。積溫≥1600℃,一年一熟,種植春小麥、玉米、大豆和甜菜等;
⑤寒溫帶。積溫1600℃,一年一熟,種植春小麥、馬鈴薯等;
⑥高原氣候區。積溫2000℃,部分地區一年一熟,種植青稞等。
圖1 我國溫度帶的劃分
2、我國的地形海拔的高低、迎風坡/背風坡,都會影響氣溫的高低。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可以劃分為三級階梯,主要的地形單元有:
①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
②四大盆地:準噶爾盆地、塔裏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③三大平原: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
如下圖所示,綠色表示平原,淺綠色為盆地。
圖2 我國的地形
例題下圖為二氧化碳濃度(①)與全國溫度(②)、黃河流域溫度(③)、江蘇省溫度(④)、喜馬拉雅山南麓尼泊爾溫度(⑤)的比較圖。讀圖回答1~2題。
1、四個地區的氣溫變化,與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關係是( )
A. 正比關係
B. 正相關關係
C. 反比關係
D. 負相關關係
2、各地年平均氣溫的年際波動不一致,說明( )
A. 二氧化碳濃度,不是影響各地年平均氣溫波動的唯一因素
B. 緯度位置是影響氣溫波動的唯一因素
C. 海陸位置是影響氣溫波動的唯一因素
D. 海拔高度是影響氣溫波動的唯一因素
答案:B、A
精講精析:(1)分析氣溫與二氧化碳濃度的關係。①從圖中可以看出,傾斜的平滑線為二氧化碳濃度,波動的折線為各地的氣溫;②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各地的氣溫也波動著升高,因此二者為正相關關係;③由於二者不是相互平行,氣溫折線上下波動,因此不屬於正比關係。
(2)分析各地氣溫波動不一致的原因。①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是各地氣溫波動上升的主要因素;②圖的右側縱坐標,表示各地的溫度。四張小圖(四個地區)的縱坐標數值不同,大致順序為:③②④⑤,即溫度排序為:黃河全國江蘇尼泊爾,即各地的氣溫大小和波動趨勢,都是不一致的,這主要是因為緯度、海陸位置、海拔的影響。緯度越低、海拔越低的地區,氣溫越高;距海較近的地區,氣溫的季節變化較小(海洋的比熱容大,升溫慢、降溫慢)。
總結全球變暖本節例題的難度適中,解題思路為:①讀圖,分析氣溫與二氧化碳濃度的關係;②分析四個地區的氣溫差異(氣溫高低、波動幅度),進而分析造成該差異的原因(二氧化碳濃度、緯度、海陸位置、海拔)。
溫室氣體,對全球變暖的作用機製為:
①產生溫室氣體。人類活動產生了大量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
②地麵增溫。太陽輻射(短波輻射)可以輕易的透過溫室氣體進入地麵,使地麵增溫;
③近地表大氣增溫。地麵增溫後,地麵輻射(長波輻射)難以穿透溫室氣體,大部分會被溫室氣體吸收,進而產生大氣逆輻射,使地表溫度上升。
圖3 我國地表年平均氣溫的變化
【每晚20:00,每日一題,學好地理】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