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李樹超方麗陸慧婧張玲
2025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金融機構重點關注哪些領域?對於今年的貨幣政策和經濟社會發展有何期待?將給資本市場帶來哪些投資機會?
對此,中國基金報記者采訪了七位公募首席,分別是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金鷹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基金經理楊剛,鵬揚基金副總經理、股票首席投資官朱國慶,中航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鄧海清,博時基金首席權益策略分析師陳顯順,創金合信基金首席權益策略分析師羅水星,路博邁基金首席策略師朱冰倩。他們共同把脈全國兩會政策發力點和全年產業方向,解讀資本市場2025年投資主線。
招商基金李湛:寬貨幣環境對於資本市場來說,從流動性和風險偏好兩個方麵形成了帶動作用。
鵬揚基金朱國慶:人工智能的應用類比於21世紀初互聯網的普及,未來投資機會巨大。
中航基金鄧海清:全國兩會的政策定調對全年經濟與資本市場具有方向性指引作用。
金鷹基金楊剛:展望2025年,預計A股市場最終有望呈現出指數級別的持續震蕩修複。
博時基金陳顯順:中長期資金有望源源不斷流入資本市場,一方麵成為助力市場修複的動力,另一方麵有望成為市場在波動過程中的壓艙石。
路博邁基金朱冰倩:新“國九條”逐步落實改善市場生態,重視股東回報,融資結構平穩,核心資產底部有望抬高。
創金合信基金羅水星:中國在終端製造和應用上全球領先,AI時代將是中國時代。
重點關注經濟增長目標、
財政支持政策等
中國基金報: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你對今年的全國兩會有哪些期待?重點關注哪些內容?
李湛:主要關注全年經濟增長目標的設定、財政政策的力度、貨幣政策基調,以及圍繞AI科技領域的產業政策和關於資本市場發展方向等議題。預計政策主線可能聚焦“促消費”等民生領域和“AI+”等新質生產力領域,引導資本向民生改善、科技創新等方向傾斜。預計在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下,降準降息空間仍在。
楊剛:今年全國兩會的政策基調、重要任務和重點方向等,預計將會延續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做的重大部署。我們重點關注的內容包括總量目標,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方麵的更明確表述和針對性安排,以及對資本市場等更具體的表述。
鄧海清: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麵深化改革推向縱深的關鍵之年,具有重要的節點意義。
今年的全國兩會,我們重點關注的內容有:科技創新與高端製造,特別是人工智能、半導體、新能源技術等領域的政策支持措施;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相關舉措,如碳交易市場發展、清潔能源補貼、儲能技術等;支持房地產良性健康發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具體舉措;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具體內容,比如特別國債的規模、專項債的規模、化債安排、央行貨幣政策表述、支持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創新性貨幣政策工具等。
朱國慶:每年全國兩會都是資本市場關注的重點,今年尤其期待在惠民生和促消費方麵能有財政支持政策落地。除了已經落實的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之外,還期待在促消費方麵有中長期的政策出台,比如生育補貼、對養老和社保的支持性措施等。
陳顯順:我們關注的重點是政府工作報告,一方麵是對2025年經濟工作目標的定調,兼顧平衡短期穩增長與中長期謀發展;另一方麵,落實政策抓手、重點任務值得關注,包括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關於提振內需消費、發展新質生產力、擴大對外開放、防範化解風險等方麵的部署,今年全國兩會是否會釋放新的信號。
朱冰倩:重點關注以下幾點:一是目標設定,包括GDP、CPI、財政預算等;二是新質生產力政策,包括人工智能、和生物製造等;三是促消費,包括“以舊換新”補貼,包括前期的汽車、家電、數碼產品等,以及服務類消費,包括文旅、健康、體育、養老、托幼、家政、數字、綠色等。
奠定全年經濟發展總基調
重塑市場預期和市場信心
中國基金報:全年經濟和資本市場走勢將受到哪些影響?
鄧海清:全國兩會的政策定調對全年經濟與資本市場具有方向性指引作用,全國兩會政策窗口期往往引發市場風格切換。設定的全年政策目標,確定穩增長、促創新的政策力度,將奠定全年經濟發展總基調,重塑市場預期和市場信心,進而影響資本市場的走勢。
同時,確定的重點支持方向和產業,也會吸引各方資金重點流入,起到資金流向引導的作用,由此引起產業結構的調整。
楊剛:全國兩會預計將明確今年經濟增長目標,指引重大政策方向,安排主要工作部署,對全年經濟和資本市場走勢都有極重要的指導和帶動效果。
對於資本市場而言,經濟基本麵的持續修複是企業盈利的基礎。上市公司盈利的持續改善,以及投資者基於信心提振帶來的市場風險偏好的不斷改善,將共同推升股市的“戴維斯雙擊”過程,推動市場形成正向反饋。
李湛:以下領域的內容和變化可能影響經濟和資本市場,值得關注:第一,經濟增長目標與通脹預期;第二,財政政策加碼方向;第三,政策基調與工具;第四,新質生產力與國企改革;第五,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碼、全方位擴大內需、適時適度推進收入分配改革等直接或間接提振消費板塊。
羅水星:去年9月底以來,大的政策方向是推動經濟和資本市場企穩向好。全國兩會的召開能夠提升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實現的可見度,對於市場關注的地方政府債務化解、房地產風險出清、消費需求回升、資本市場改革等重要問題,能夠給出更加明確的答案,從而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
朱國慶:今年經濟增速如果能夠穩住,將為股票市場帶來友好的環境,關鍵是行業和企業層麵走出“內卷式”惡性價格競爭,改善盈利能力和提升ROE水平,這些發展質量指標比經濟增長指標更加重要。此外,增量政策工具實施的節奏預計還取決於外部環境的變化。
經濟有望企穩向好
增長前景可期
中國基金報:對今年整體經濟增長前景怎麽看?
羅水星:經濟企穩向好的跡象更加清晰、經濟複蘇的線索逐漸增多。經曆了過去幾年的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中國經濟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初見成效,科技創新實力、內生發展動力有進一步的改善,對經濟賦能的能力得到強化。傳統經濟經曆了過去幾年的陣痛,逐漸到了出清的階段,地產有望逐漸企穩,對經濟的負麵拖累開始緩解。隨著資本市場的好轉、居民生活成本的減輕、信心的改善、新消費供給的蓬勃發展,消費有望逐漸修複。即使外需受外部環境擾動有一定波動,預計積極的逆周期調控政策也能對衝掉大部分風險。
鄧海清:從目前已公布的數據看,今年中國經濟整體開局較好。1月份,中國通脹數據好轉,CPI同比漲幅由2024年12月的0.1%擴大至0.5%;一、二線城市房地產銷售價格回暖;1月份金融數據也好於市場預期,迎來“開門紅”。總體來看,今年中國經濟有望延續複蘇態勢,完成“十四五”規劃預定的目標。
陳顯順:我們對今年整體經濟增長前景是樂觀的。過去國內經濟出現波浪式前進、曲折式複蘇態勢的主要因素在於地產行業的拖累以及消費的不足,這兩個特征今年可能都會看到改善。房地產行業已經連續四年去庫存,調整時間足夠長、幅度足夠大。在政策的支持下,預計2024年可能是地產行業造成拖累的最後一年。消費方麵具有一定的潛力,隨著股市賺錢效應的提升,資產增值帶來的財富效應也將一定程度上提升居民的消費意願。
楊剛:對今年的整體經濟增長前景,我們抱謹慎樂觀的積極心態。一方麵,去年下半年以來,推動經濟持續修複和高質量發展的各項政策舉措日漸清晰,落地效果正逐步顯現。預計在明確的政策方向牽引下,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有望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麵,去年底至今,國際地緣政治打開了一扇充滿迷霧的新大門,區域衝突、大國博弈、關稅、貿易、供應鏈安全等,都開始麵臨新的極大的不確定性。對於中國經濟來說,風險與機遇共存。
貨幣政策將保持適度寬鬆
市場流動性、風險偏好有望改善
中國基金報:2025年以來,央行強調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加大對消費和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力度,穩定資本市場。如何看待今年的貨幣政策?對資本市場流動性有何影響?
李湛:貨幣政策基調為適度寬鬆,重點關注流動性是否從合理充裕轉向充裕、互換便利操作金額或範圍是否進一步擴大等。寬貨幣環境對於資本市場來說,從流動性和風險偏好兩個方麵形成了帶動作用。
楊剛:去年四季度,央行貨幣政策對金融市場的果斷堅決支持,令市場印象深刻,實際效果也相當不俗。今年麵對依然較為複雜的國內國際環境,預計央行除繼續以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支持實體經濟恢複之外,也仍將持續支持資本市場發展。維護市場流動性、穩股市穩匯市等,已成為包括貨幣政策在內的宏觀總量政策的重要關注點和關鍵著力點。
鄧海清:2025年貨幣政策將在穩增長、寬信用、防風險等方麵繼續發力。
具體來看,第一,繼續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資金流向“硬科技”、綠色低碳、普惠等國家重點支持的領域。第二,要在有效防範化解房地產市場和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方麵發揮更大作用,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優化房企融資環境;警示和治理部分地方中小金融機構盲目投資超長債導致的期限錯配、估值波動風險。第三,通過創新貨幣政策工具箱穩住樓市股市,服務提振消費、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局。
陳顯順:預計央行或將綜合運用各類貨幣政策工具,更大程度發揮政策合力,體現適度寬鬆的基調和支持性態度。整體看,較為充裕的宏觀流動性無論對於資本市場還是降低實體經濟借貸成本,都會有明顯幫助。
科技創新進程有望加快
AI時代是中國時代
中國基金報:除經濟、社會等議題外,科技等新質生產力也備受關注。今年以來DeepSeek火爆出圈,吸引全社會的關注,AI也在為各行各業賦能。如何看待我國科技創新的快速發展?
朱國慶:DeepSeek提升了對於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信心。人工智能應用與中國製造能力結合,助力中國在應用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人工智能將提升生產、研發、服務效率,創造新的消費場景,應用成果將逐步展現。
陳顯順:DeepSeek-R1大模型的突破,縮小了中美AI認知差異,加速促成下遊AI應用推廣落地。中國科技創新受益於工程師紅利和大市場環境,AI產業發展從上遊算力、中遊模型向下遊應用拓展。紮根國內大市場,將獲得獨特的發展優勢。
羅水星: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持續推進,AI技術落地產業賦能,中國在終端製造和應用上處於全球領先地位,AI時代將是中國時代。
朱冰倩:DeepSeek的成功,不僅代表了中國在AI領域的突破,打破了美國技術壟斷,也讓海外投資者注意到中國的科技企業在長期的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工程師紅利下凝聚的實力。從海外映射到應用落地,DeepSeek作為更具性價比、國產且開源的模型,將為更多公司加入新技術創新提供巨大的推動力。其發展進程最開始可能聚焦產業鏈機會,後續如何應用AI工具提升效率,AI如何對企業運營方式、商業模式產生影響,也非常值得期待。
鄧海清:中國科技創新加速是製度優勢與市場規模共振的結果。中國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未來產業領域正從規則遵守者轉變為秩序共建者,進而重塑全球創新格局。不過,我們需要警惕科技股泡沫風險,把握“硬科技”公司價值重估的機遇。
落實以服務型消費為主導的
“提振消費專項行動”
中國基金報: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放在2025年重點任務的首位,在擴大內需和提振消費方麵會有哪些新方向?
陳顯順:開年以來“兩新”“兩重”已靠前發力,包括專項債審批項目放鬆、“兩新”加力擴圍並下達首批資金等。繼續關注全國兩會對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的細化部署,以及對城市更新、籌劃更多水利基建、謀劃“十五五”重大項目等方麵的部署。
朱冰倩:促消費包括“以舊換新”補貼,例如前期的汽車、家電、數碼產品等,以及服務類消費,包括文旅、健康、體育、養老、托幼、家政、數字、綠色等。
楊剛:我們預計,這次全國兩會或有望落實以服務型消費為主導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消費“以舊換新”或將擴圍加碼,增加民生領域福利補貼的具體舉措,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推動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等政策導向或是應有之義。
朱國慶:首先,在已經出台的政策方麵,預計會加大實施力度。同時,預計今年政策會在收入分配改革、消費場景創新、服務供給提質、金融工具賦能等多維度發力,形成內需驅動的可持續增長模式。
鄧海清:在擴大內需和提振消費方麵,今年的政策可能會有以下幾個新方向:一是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二是擴大消費券的適用範圍和額度,進行消費金融工具創新;三是創建新的消費場景;四是服務消費供給側改革;五是推動綠色低碳消費發展;六是修複房地產消費鏈。
國內外資本
將重視A股的投資價值
中國基金報:隨著去年9月底以來一攬子政策“組合拳”綜合發力,促進中長期資金入市,我國股票市場明顯回暖,A股市場估值整體抬升。如何看待A股當前階段的投資價值?中長期市場將如何演繹?
羅水星:資本市場表現的背後是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製度建設。中國實體經濟和製造業的優勢是過去幾十年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累積的結果。AI技術賦能需要製造業來承接,而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突破將補齊短板,進一步吸引全球資金投向中國市場。
朱冰倩:新“國九條”逐步落實改善市場生態,重視股東回報,穩定融資結構,核心資產底部有望抬升。後續整體指數走勢取決於財政發力的程度和基本麵趨勢,預計更偏重結構性投資機會。
楊剛:預計今年A股市場有望呈現出指數級別的持續震蕩修複,建議投資者以更積極的心態,尋找具備業績彈性和“戴維斯雙擊”可能的優秀公司。從中長期的角度看,A股市場仍處於顯著低估的階段,我們對股市前景抱有積極樂觀的預期。
李湛:目前股市還處在重估修複的前中期,科技和互聯網是這一輪市場重估和上漲的核心領域,而與中國經濟相關性較強的資產仍處於相對低位,導致A股市場的盈利增長還未跟上。中長期來看,股市有望跟隨盈利增長迎來進一步的上漲。
鄧海清:中國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數字經濟、生物科技等領域取得亮眼成績。國內外資本將重新評估A股的投資價值,重拾對中國經濟和股市的信心。未來中長期A股的表現值得期待,尤其是科技股可能迎來長期可持續的健康增長。
陳顯順:自去年9月底以來,政策轉向帶動市場估值水平自底部區域逐漸修複。從全球視角看,中國資產仍被明顯低估。隨著春節前五部門明確中長期資金入市方案,中長期資金有望源源不斷流入資本市場,不僅成為推動市場修複的動力,在市場波動階段也將起到“壓艙石”的作用。
科技與消費有望成投資主線
中國基金報:你認為2025年的投資主線是什麽?哪些領域和板塊的投資機會需要特別重視?
陳顯順:2025年的投資主線或圍繞AI科技展開,並向受益於AI賦能的行業擴散,AI主線方向愈加明朗。而在經濟上行和通脹回升前,盈利穩定的紅利資產仍值得關注。
朱冰倩:成長方向關注AI及上下遊產業鏈、機器人產業鏈和品牌出海等板塊。困境反轉方向關注新能源、互聯網和資源品等行業的供給側出清和盈利質量提升帶來的機會。順周期方向關注財政政策支持的消費和生育補貼領域,若政策超預期,順周期板塊的表現可能更為突出。
楊剛:科技與消費有望成為2025年A股市場的投資主線。科技成長方向受益於全球AI及機器人創新和國內產業政策支持,消費、順周期方向則受益於經濟修複和估值修複彈性。
李湛: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背景下,2025年最大的投資主線是科技。穩定紅利方向也值得重視。
朱國慶:2025年經濟企穩回升將成為主線,股票市場可能出現多次風格切換。隨著經濟企穩,順周期板塊,如大金融、中遊製造業和下遊消費可能重新受到青睞。港股市場方麵,創新藥、消費、高分紅和互聯網板塊值得關注。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外資有望成為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
鄧海清:今年值得重視的投資板塊包括如下方麵:一是房地產,房地產不良資產處置和地產股或是一個值得挖掘的“大金礦”;二是綠色投資,綠色指數投資是權益市場新一輪指數化投資浪潮的必爭之地;三是人形機器人。
© 1996 - 2019 聽風聽水網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梁家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