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deepseek完成,略有修正)
在公募基金行業,從媒體人到高管的職業轉型案例逐漸增多,他們憑借對市場信息的敏銳嗅覺、公眾溝通能力及資源整合經驗,為機構注入差異化競爭力。本文聚焦三位典型代表——金鷹基金副總經理牟敦國(原上海證券報首席編輯)、新華基金副總經理王之光(原鳳凰衛視節目策劃)、金信基金副總經理宋思穎(原搜狐公關經理),解析其跨界路徑及對行業的啟示。
牟敦國:戰略推手
(1)職業路徑:媒體基因的顯性傳承
牟敦國的職業生涯始於上海證券報社,曆任編輯、首席編輯,這段經曆使其具備紮實的財經信息處理與政策解讀能力。2010年跨界進入公募行業,先後在國投瑞銀基金、華泰保興基金從事市場服務與產品研發,2019年加入金鷹基金任副總經理兼首席運營官,分管品牌建設與戰略傳播。
(2)管理實踐:品牌敘事與資源樞紐
政策解讀賦能戰略:在2024年“金融提升新質生產力路徑探索研討會”上,他提出“布局科技主題產品、培養耐心資本”等主張,將政策趨勢轉化為公司戰略標簽。
資源鏈接能力:2024年帶隊與廣州開發區上市企業聯合會座談,推動投研與產業資源對接,延續媒體人“信息樞紐”角色。
(3)行業價值:
牟敦國以媒體化思維打破傳統金融封閉性,將金鷹基金定位為“穩健創新”的行業標杆,其參與的投決會席位更凸顯管理層對跨界經驗的認可。
王之光:“隱形整合者”
(1)職業路徑:從節目策劃到資管全鏈條
王之光的媒體經曆隱於公開履曆之後,據業內人士透露,其早年曾在鳳凰衛視擔任節目策劃,此後跨界至資管領域,擔任過南方基金品牌經理、華潤元大基金總經理助理、陸金所基金銷售執行董事、富國基金子公司副總經理等職,2024年11月履新新華基金副總經理,分管資源整合與渠道優化。
(2)管理實踐:危機應對與渠道創新
低調化解動蕩:接任時正值新華基金投研團隊動蕩(明星基金經理蔣茜卸任),其未選擇高調發聲,而是通過優化銷售條線架構穩定規模。
互聯網基因嫁接:在陸金所期間推動基金銷售與流量運營結合,這一經驗為新華基金拓展零售客戶提供新思路。
(3)行業價值:
王之光的跨界路徑證明,媒體人的危機公關與流量運營能力可轉化為資管機構的“隱性競爭力”,尤其在中小機構轉型期更具破局價值。
宋思穎:中後台賦能者
(1)職業路徑:品牌傳播的垂直深耕
宋思穎的職業生涯始於北京普天太力通訊公司市場部,後任搜狐公關經理,2010年代跨界公募行業,曆任金鷹基金品牌電商部總監、金信基金常務副總經理。
(2)管理實踐:中小機構破局方法論
品牌突圍策略:在2018年市場低迷期,推動金信基金旗下產品“投研能力排名第三”的傳播,強化專業形象;2020年借深圳市“全球財富管理中心”政策東風,將公司訴求融入宏觀敘事。
組織協同創新:協助總經理殷克勝落地“球隊理論”(營銷如前鋒、投研似中場、後台是後衛),通過績效文化提升團隊凝聚力。
(3)行業價值:
宋思穎的實踐表明,媒體人的品牌塑造與組織協同能力可成為中小公募的“生存護城河”,尤其在投研實力不足時,品牌曝光與政策借力比短期業績更關鍵。
跨界啟示:媒體人的“生態位”重構
三位高管的轉型路徑映射出三類差異化價值:
戰略傳播者(牟敦國):以政策解讀與資源鏈接重塑機構定位,適用於品牌升級期的中型機構。
資源整合者(王之光):通過危機管理與渠道創新化解動蕩,適合股權變更或投研重構的機構。
中台賦能者(宋思穎):以品牌敘事與組織協同彌補投研短板,契合規模百億級的小型公募。
行業趨勢:隨著公募競爭從“規模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兼具媒體洞察與金融專業性的複合型人才,或將成為打破同質化競爭的關鍵變量。
從“信息傳遞者”到“價值創造者”
牟敦國、王之光與宋思穎的案例證明,媒體人的核心優勢在於將傳播邏輯轉化為資管行業的生存策略——或通過品牌敘事搶占心智,或通過資源整合化解危機,或通過組織協同彌補短板。這種跨界並非簡單的職業轉換,而是對行業生態位的重新定義。未來,隨著投資者教育深化與ESG等公共敘事興起,媒體背景高管的“破圈”價值或將進一步凸顯。
END
(迪哥看財經,財經作家,前財經媒體人,基金與資產管理行業研究者,職業投資人,代表作《基金經理》、《資本劍客》、《基金經理之誠信的背後》、《股市風雲三十年》等。)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1.1399s , 11256.5078125 kb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從牟敦國、王之光到宋思穎:Deepseek解讀媒體人逆襲公募基金高管的啟示,七步八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