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高翔,1958年出生,1982年畢業於原杭州大學物理係,1988年在該校獲碩士學位,1994年獲浙江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95年任教授,1999年任博士生導師。先後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物理係做訪問學者,在意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作學術訪問,在德國j㼬ich研究中心從事合作研究。
從事凝聚態物理專業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曾參加多項國家級和省級研究項目,獨立主持並0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薄膜的非平整表麵效應機理研究”。在國內外一流學報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葉高翔老師曾說:“我是在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從事我最喜歡的工作。”他所指的“最好的地方”是杭州,“最喜歡的工作”是物理學研究和“教師”這個職業。
如果說把葉高翔老師自覺投身於物理研究原因說成是興趣愛好,那麽促成他在研究領域有所建樹的原因就遠非“興趣”那麽簡單了。
葉高翔認為自己“我不是一個聰明人,”“智力一般,”“如果說我現在取得了一點小小的成就的話,那也隻是因為我的刻苦,而不是聰明”。
1982年本科畢業後,葉高翔留係任教,開始了他邊工作邊學習的生活。那時的葉高翔經常是剛剛完成自己的研究生課程又匆匆登上講台,給本科生上課。攻讀博士學位時,葉高翔的女兒已經出世,他既要照料女兒,又要自己念書,同時還要給學生上課,其中的艱苦常人難以想像。他的勤奮刻苦,讓許多人稱讚不已。
葉高翔念博士的一個暑假裏,一天他的導師因為乘飛機從國外回來時間尚早,便繞道到實驗室裏看看,隻見在那個酷暑的早晨,還不到七點,葉高翔就已經在裏麵開始了實驗。老先生對葉高翔的勤勉不絕口。
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科研工作上路之後,他的勤奮“有增無減”。在德國研究訪問的冬天,葉老師每天晚上下班後,從位於森林深處的研究所騎車出來,必經一條沒有路燈的小路,四周一片漆黑,葉高翔隻能憑著感覺往前騎,在寒風中行車40多分鍾回到居所,葉高翔發現自己的眉毛、頭發全白了,結了厚厚的冰。但是,相比較於對物理的熱愛,這點苦又算得了什麽呢?
在注重工作效率、作風嚴謹的美國和德國,他嚴謹踏實的工作得到了外國同行的認可。幾年後,當葉高翔的研究生來到老師曾經工作過的J㼬ich研究中心學習時,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對他說:“葉”在他們那兒樹立了一個“successfulexample”(成功的典範)。
在國外的研究,使葉高翔對其他民族開拓創新的學風有了深入了解。相比之下,他看到近代中國在科技方麵落後於世界存在的問題。正如葉高翔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講的那樣:“我們民族在近代的創新精神是不夠的。”
國外的見聞讓葉高翔生了不少感觸:在美國華盛頓的世界航天博物館參觀,開門就看見以我國古老傳說“嫦娥奔月”為內容的巨畫。旁邊的注釋寫到:“這是來自古老中國的人類第一個周遊太空的想法”,而後麵的展覽卻鮮見與中國有關的內容。
葉高翔對近代中國的科技深有感觸。他說:“近代,在世界級的發明家名單中,中國人的名字太少了,原因是多方麵的,但中國人的學風問題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身兼科技工作者和大學教授兩職的葉高翔,從此便特別注意在科研和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
其實早在選擇“液體表麵鍍膜”這一研究課題,葉高翔獨特的思維就為他提供了這樣一條獨特的研究道路。以當時的條件,液體表麵鍍膜的實驗絕大多數實驗室都有能力和條件做,但大家都認為要把金屬原子放在液體表麵是不可能的。而葉高翔正是走了一條別人都認為不可能的路,而且還取得了成就。
隨著研究的深入,葉高翔對思維的獨創性也愈來愈重視。在采訪中,葉老師說:“設備是第二位的,而人的思想才是第一位的,一流的重大發現未必在一流的實驗條件下得到,但一流的發現一定要在一流的思想指導下才能完成”。對於國內實驗條件差、資金緊缺等大多數科研工作都會遇到的問題,葉高翔自有一番獨到的見解:實驗設備對於科研工作十分重要,但決非必要條件。
在德國時,葉高翔曾到一位科學家的實驗室參觀,這位科學家在世界上最早拍攝到水分子的照片,他自豪地指著儀器、設備對來訪者介紹說:“這些都是我自己製造的。”這對葉高翔啟發很大。他想,用人人都具備的條件作研究,自己有的成果別人未必沒有,而要進行開創性的實驗,就隻能靠自己創造條件。設備、資金自己不能解決,就隻能永遠依賴別人。
采訪中葉高翔說,他最大的心願,是能夠再幹20年,拿出一些“像樣”的東西。雖然科學無國界,但發明權有國界,中國人應該為人類的文明進程留下自己的印跡。
同年(公元1958年)出生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