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的故事(許鹿希和鄧稼先的故事)
鄧稼先的故事(許鹿希和鄧稼先的故事) 时间:2025-07-05 05:19:39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鄧稼先的故事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鄧稼先的故事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兩彈元勳鄧稼先的故事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於安徽懷寧,畢業於普渡大學,著名核物理學家,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研製開拓者和奠基者,兩彈元勳。1950年回國開展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導了中國首顆原子彈、氫彈研製和實驗工作,曆任第二機械工業部核武器研究院任理論部主任,核武器研究設計院院長等職;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等獎項。1986年逝世。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鄧稼先小學、初中曾輾轉多所學校,在北平(現北京)讀至高二後,抵達昆明就讀升學補習班,高三從四川畢業,17歲進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學習。畢業後赴美國普渡大學讀研,不足兩年修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年僅26歲,人稱“娃娃博士”,取得博士學位後9天,登上威爾遜總統號輪船返國。兩彈元勳鄧稼先的故事
有獎勵寫回答共4個回答
茉1982
文化旅行者
愛收集曆史素材
成為第77位粉絲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裏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髒被損,骨髓裏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後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並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麵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中央盡了一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隻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並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後,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鄧稼先的生平事跡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中國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曆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員,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中國核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均作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勳”。
拓展資料:
1924年6月25日(農曆五月十九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城外的鄧家大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父親鄧以蟄當時是北京大學教授,母親王淑蠲女士,操持家務。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即北京)。清代的大書法家鄧石如(1743-1805年)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1929年9月入北平武定侯小學,至3年級。
1932年入北平四存小學四年級,至畢業。
1935年11歲,入北平誌成中學,讀一年級。
1936年12歲,插班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這三年,他在英文、數學、物理方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崇德中學,與高他兩班的楊振寧成為好友。
1937年13歲,抗日戰爭爆發。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搬遷至雲南昆明。因父親患重病,鄧稼先一家滯留淪陷後的北京。
1939年15歲,9月,再入北平誌成中學,讀高中二年級。
1940年5月,為避迫害,未讀完高二,途徑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達昆明。7月-9月,在昆明升學補習班學習。9月,入四川江津國立第九中學,讀高中三年級至畢業。
1941年17歲,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係,學號:A-4795。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合並而成的西南聯大,是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的最高學府。鄧稼先在此學習四年,終生受益。楊振寧也在聯大讀物理係及研究生,比他高三班,兩人相交甚厚。在西南聯大,鄧稼先經好友楊德新同學介紹加入了“民青”(共產黨的外圍組織),積極參加學生運動。
1945年8月21歲,鄧稼先大學畢業,正當抗日戰爭勝利日本投降之時。9月,在昆明文正中學執教數學。
1946年1月22歲,在昆明培文中學任數學教員。6月,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學物理係助教。是年,許鹿希考入北京大學,在給一年級物理課助教時,兩人初識。
1947年23歲,通過赴美研究生考試
1948年24歲,在美國普渡大學(PurdueUniversity)物理係讀研究生。
1950年26歲,8月20日獲得該校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氘核的光致蛻變》(ThePhotodisintegrationofthedeuteron)。8月29日,登上威爾遜總統號輪船返國。9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工作。
1951年27歲,加入九三學社。
1952年28歲,晉升為近代物理所副研究員。
1953年29歲,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係許德珩教授的長女。
1954年30歲,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的副學術秘書。是年,女兒典典(鄧誌典)出生。
1956年31歲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兒子平平(鄧誌平)出生。是年,與何祚庥、徐建銘、於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學報》上相繼發表了《ᰨ角關聯》、《輻射損失對加速器中自由振動的影響》、《輕原子核的變形》等論文。為我國核理論研究做出了開拓性的工作。
1957年33歲8月,調到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任理論部主任,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從此,鄧稼先隱姓埋名工作28年,直到去世。
1959年35歲鄧稼先根據中央決策“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8年時間搞出原子彈”,選定中子物理、流體力學和高溫高壓下的物理性質這三個方麵作為研製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主攻方向。選對主攻方向,是鄧稼先為我國原子彈理論設計工作做出的最重要貢獻。
1962年38歲9月11日,由羅瑞卿審定,二機部向中央打了一個:“兩年規劃”的報告,此報告提出爭取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此時,鄧稼先和其同事拿出了原子彈理論設計方案,為中國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基礎。
1963年39歲2月,在華北某地參與並指導了核試驗前的轟炸模擬試驗。9月,接聶榮臻元帥命令,鄧稼先、於敏率領九院理論部研究原子彈的原班人馬,承擔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理論設計任務。
1964年40歲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43歲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
1971年47歲“文化大革命”的侵襲九院,許多建立過大功的科學家蒙冤被整,鄧稼先和於敏、胡思得等人也被集中到青海基地遭受批鬥。正在此時,楊振寧自美國經巴黎飛抵上海,首次回大陸探親訪問。他開列了在北京要見的人名單,第一個人就是鄧稼先。周恩來總理批示要鄧稼先回京會見,救出了鄧稼先,也解救了一批中國寶貴的科學家。依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鄧稼先連夜寫信告訴楊振寧:“中國的原子彈氫彈全部都是由中國人自己研製成的,沒有一個外國人參加。”此信派專人乘民航班級送到上海,在1971年8月16日餞行的晚宴上送到楊振寧手中。
1972年48歲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長。
1979年55歲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是年,在一次試驗中,身體受輻射影響,但仍堅持工作。
1980年56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稱學部委員)。
1982年58歲獲全國自然科學一等獎。當選為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84年60歲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是年,地下核試驗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鄧稼先高興地寫下:“紅雲衝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後,二代輕舟已過橋。”
1985年61歲因直腸癌於7月30日住院。是年,因“原子彈的突破和武器化”和“氫彈的突破及武器化”,兩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1986年62歲4月2日,由鄧稼先和於敏署名,包含九院(中國工程院物理研究院)多位科學家心血的建議書完成,上交中央。寫出上交中央的建議書,使我國核武器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5月,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5月,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7月17日,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7月29日,卒於北京。8月3日,在北京八寶山舉行追悼會。
1989年逝世三周年,因“核武器的重大突破”,再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於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按姓氏筆畫排序)。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鄧稼先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